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复兴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张结海:“民族的”《孔子》难获“世界的”票房

 

CCTV.com  2010年01月19日 09:1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广州日报  

  客观现实是,电影的大趋势仍是“好莱坞化”,而好莱坞化此时此刻的最大特征便是“技术革命进行中”,很“民族的”《孔子》恐难收获“世界的”票房。

  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宝藏,前一段时间被缺乏创造力的子孙以“创造”的方式挖掘了一次。两家主挖单位分别是“百家讲坛”和中国电影,目前他们都还在继续开发,当然不排除还能收获些散银子,但要再现前几年的繁荣显然是不现实的。这是偶然的巧合吗?

  营销学上有一对紧密相关的概念:趋势和风潮,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风潮只是一时的趋势,一开始往往不容易判断到底是一时之风还是长久之势。不过,时至今日,相信更多的人已经看清楚,这股传统文化热还只能算是风潮,它的出现是对前几十年“崇洋媚外”的一种报复性回归。

  那么,电影领域的真正趋势又是什么?我们可能不喜欢这个答案,但客观现实是,电影的大趋势仍是“好莱坞化”。而好莱坞化此时此刻的最大特征便是“技术革命进行中”,具体而言,它会在如下方面改变电影市场:

  第一,好看的电影就是要“好看”。过去我们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好看,主要看它的思想性和演员表演的精湛性,我记得那时我们津津乐道的是《苔丝》的悲剧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或者《猎鹿人》反映战争的恐惧和人性的扭曲。对电影主力军的80、90后而言,有些电影只要“好看”就是好电影,不一定需要多高的艺术性。3D电影的吸引力就是更好看,有人说《阿凡达》没有炫耀3D技术,只不过是炫耀得比较隐蔽罢了。

  第二,演员的作用正遭到技术的挤压。七十二变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是我最崇拜的演员,她甚至注意在《走出非洲》中说带瑞典口音的英语。可是在电影技术革新过程中,演员的作用已经让位于特技,甚至在《阿凡达》中,女主角始终没有露过面。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好莱坞电影“系列化”的现象,以前的电影很少拍续集,原因是续集非常难以超过第一集,现在之所以续集成风,就是因为特效技术在发展,能保证续集比前集更“好看”。冯小刚说国内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在中国电影技术与好莱坞的距离日益拉开之后,这个数字还会减少,或者其号召力变得更加不稳定。

  第三,游戏有望成为新的“社会印记”。印记对人的偏好起着不知不觉的潜意识的影响,80后尤其是90后几乎是在电脑游戏中长大的,游戏逐渐在他们大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一个东西,如果和你大脑中的印记匹配,你就会产生喜爱的情感。正是这个原因,好莱坞多部大片直接取材于游戏,这次许多人说《阿凡达》抄袭了《魔兽世界》,其实更有可能是它在利用游戏形成的印记。我周围的大龄朋友,就大部分没有表现出对《阿凡达》的热忱。

  第四,单纯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已经过时。这个说法原本就不成立,道理很简单,全世界有多少“民族的”,其中有多少成为“世界的”呢?“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之所以在中国如此蛊惑人心,是因为当年陈凯歌、张艺谋等用中国的民俗、民情、文化特色收获了一批国际大奖。

  可是,大家不要忽视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正在走向开放,中国电影幸运地成为外国观众了解中国的窗口,换一句话说,中国导演获奖,主要是因为“中国”而不是因为“导演”。

  刚刚“全球首映”的《孔子》是很“民族的”,它还有“国际巨星”和“奥斯卡奖”得主,那么它能收获“世界的”票房吗?我预计它恐怕连中国的票房都无法保证。

  再见了,古装大片。

  (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

责编:赵春晓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