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复兴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宋桂芳:感谢《时代》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工人”

 

CCTV.com  2009年12月18日 10:0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千龙网  

  美国《时代》杂志16日宣布,《时代》2009年年度人物正式揭晓,“中国工人”为今年榜单上的唯一上榜群体。《时代》评价称,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期,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功劳首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中国工人。(据12月17日《广州日报》)

  我认真看了下刊发在《时代》上的“中国工人”群体的照片,就是生活工作在我身处的这座城市(深圳)里的几个普通的年轻工人,穿着工装,容貌谈不上靓丽,照片也不是很有镜头感,但正是这种不完美的真实,让我们觉得这才是鲜活在身边的那群善良质朴的劳工群体。他们身上有青春的华彩,有坚韧的品质,有质地纯良的梦想。重要的不是他们是谁,而是他们创造了、并继续创造着这个时代,于危机中彰显英雄本色。

  我不是《时代》的粉丝,也未必认同其所有价值观,但它对“中国工人”的关注与褒赏依然让人温暖。岁末年底,盘点回顾的大道小道纷纷扬扬,惯性的焦点无非有二:一是成绩,各级职能部门忙着晾晒账单,GDP、CPI等,检点宏观决策与微观监管的作为;二是问题,剖析危机下的民生压力,告诉大家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比如就业率、三大产业比值等,强调经济结构尚需调整,发展模式尤待转型。如果还有时间,社会人文领域还可以搞一些排行榜,比如让人感动的、叫人心酸的、发人深省的,诸如此类。但我们几乎很难看到一整个庞大的群体,看到位于社会底层的劳工阶层在这一年的命运与喜乐。他们打工,他们挣钱,一切似乎都是对等的交易,即便是“开胸验肺”了,跳楼讨薪了,也是零星的属于“审美疲劳”的花边故事,注定走不进我们同情或悲悯的视野,更遑论感恩。

  客观地说,“中国工人”的日子是比以往好过了些,但这个结论也只有纵向的历史意义。横向而言,在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之前,人口红利与劳动力价值低估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干得多,挣得少”,可支配性工资增速缓慢,已经成为消费型经济的根本性路障。最终的结果,是劳动未必能致富,资本性收入却节节高升。

  持续的金融危机,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产业工人的不易。全世界都担心自己成为金融危机弯道超车中,那位被超过的选手,为此而殚精竭虑。我们在为中国经济止跌回暖而欢呼的时候,大抵多会从政策层面品味决策的科学、施政的精当,却很少去感激“中国工人”在这一场硬仗中的奉献与牺牲。这与我们的传统思维有关——成绩属于个人,责任在于“人人”,同时,也与“中国工人”长期所处的相对性弱势地位有关——当“欠薪”和“老赖”成为社会热词,我们怎么能指望社会良心会从物质上的公平回馈徒然上升到精神上的无限激赏?

  理论上说,国家要强大,企业要兴旺,工会要挺直腰杆,劳动法等要硬气起来,“中国工人”的日子才会风生水起。一切的完美当然都属于奢望,但我们可以选择接近理想状态:“中国工人”珍惜这份殊荣,而相关部门则更重视“中国工人”的权益保障。终有一天,即便不靠国外杂志的提醒,我们也会在时光的节点上深情回想起“中国工人”的名字。

责编:赵春晓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