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地震后,四川灾区建立了一所“四川烟草希望小学”,不仅屋顶上有明显的“中国烟草”的标识,楼下的一块石板上还写着“立志奉献社会,烟草助你成才”。类似这样的烟草希望小学在全国至少有十几所。“如果在你的简历里写着,毕业学校是四川烟草希望小学,请问你是什么感觉?”著名控烟专家吴宜群教授呼吁,应该严格禁止烟草企业冠名希望小学和贫困助学金。
今年夏天,上海世博局终止接受此前备受争议的2亿元烟草企业捐款项目,引起舆论的一片肯定之声,公众也为世博会以人文理性战胜商业诉求而拍手称快。正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刚刚过了四五个月,烟草企业大规模“赞助”希望小学的既成事实又摆在了人们面前。看着“烟草助你成才”这样令人哭笑不得的广告,你会深切地感到烟草企业为了扩大自身影响、进而增加销量的努力是何等的无孔不入,而要想在中国的广袤国土上控烟是多么劳心费力、东堵西挡的一件事。
很显然,建烟草希望小学再一次违背了2006年1月在我国正式生效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烟草企业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护说:建立烟草希望小学是他们在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说法在以前或许还能蒙混过关,但现在不行了:2008年在南非德班举办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上,针对《公约》第13条制定了更有力的实施准则:“各缔约方同意,烟草行业不能有为了推销其致命产品的所谓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也就是说,如果烟草企业参与的“社会责任项目”带有推销烟草产品的意味,这种项目就是被禁止的。而用烟草企业冠名希望小学和贫困助学金的商业用心昭然若揭,正属于《公约》禁止的行为。
从道义上来说,烟草企业的做法就更需要谴责。在城市里控烟力度日渐加大、对烟草广告日益“过敏”的大背景下,烟草企业瞄上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急需财力支持的希望小学,这是一种以财压人、埋患无穷的缺乏商业道德的行为。有了烟草企业的赞助,很多贫困儿童因此而获得就学机会,这固然是事实,可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一个“毒丸计划”:试想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每天看着烟草的大广告牌上学,听着“烟草助你成才”的反复说教,他们能不受到耳濡目染的诱导吗?权威医学杂志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观察了两组青少年,一组喜欢看F1方程式赛车,一组不喜欢。几年以后,经常观看F1赛车的青少年有17%成为烟民,不喜欢看的则是1%。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就在于,F1赛事最大的广告赞助商正是全球知名的烟草厂商。
城里不行就转向农村,成年人警惕就转攻未成年人,发达地区不买账就利诱贫困地区,烟草企业的算盘打得不可谓不精。但作为国家和社会来说,不能任由他们巧言令色地规避监管、扩大影响,尤其是不能坐视他们一边打广告一边荼毒孩子们的未来。烟草行业本就是以破坏公众的健康为代价而获取高额利润的,烟草企业本就有责任和义务无条件地回馈社会,如果他们真的对所宣称的“企业社会责任”念念不忘,不妨带着钱轻轻地来,放下钱轻轻地走,不要留下“到此一游”的软广告,也不要带走一片云彩。实际上,对于豪阔的烟草企业来说,建几所希望小学的花费不过是九牛一毛,如果不加限制,他们完全有能力把希望小学变成遍布全国的烟草大广告。
归根结底,建希望小学是全社会共同的公益事业,把敲锣打鼓标榜自己的烟草企业赶出去,这件事照样做得下去。只要有关的牵线搭桥工作做好了,愿意接手的公司和组织应该有的是。即使有些地方因此而遭受暂时的困难,那也是排除“毒素”、保护未成年人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责编:赵春晓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