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复兴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李妍:“干得多挣得少”应用政府公共责任来破题

 

CCTV.com  2009年12月04日 09:4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大河网  

  去年,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一本《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引发社会各界一阵激辩。勤劳者不富有,这很容易让人想起旧时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披星戴月耕作却依然清贫的日子。而现在,“干得多挣得少”却也似乎正成为人们收入状况的普遍图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2月3日《人民日报》)

  “干得多挣得少”,若用曾流传于人们之间聊以自嘲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拿得比贫农还少”。所谓话糙理不糙,一边是人们怀揣着勤劳致富的梦想,起早贪黑打工干活最终只是“干得多挣得少”,另一边却是国有垄断企业员工及高管,每天一杯清茶两张报,公款吃喝洗脚泡澡,8%的人优哉游哉地拿着占全国职工收入65%的钱。这的确很难不让人生出一种相对剥夺感,倘用基尼系数来佐证,垄断、税赋、政府公共责任,恐怕一个也跑不了。

  在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中,行业与行业之间,垄断企业与普通民企之间,企业内部的普通员工与高管之间,员工收入与企业利润之间,其收入分配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从根子上造成了大多普通民众“干得多挣得少”的现状,也直接导致了人们收入差距的持续拉大。

  而在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中,税收杠杆又未能真正起到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诸如企业主之类的高收入者时常处于税收的盲点,本已十分脆弱的中产阶层,却又恰恰沦为了税收大棒四处“击打”的对象,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群,又因为缺乏财政税收转化而成的社会保障来兜底,最终整个社会就十分滑稽地形成了“洋葱头”形的结构——中部不是很突出,下面又有一个平的底部,这是许多被最低生活保障拉到同一平均线上的人群。

  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有厚实的中产阶层、较少的底层人群,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这也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但在今日,除了那些在收入分配中沦陷于底层的人们,还有那许多的白领中产阶层也正在受到生活成本的隐性剥夺,他们为飙升的房价、缺失的医疗、不公的教育埋单,从根本上缺乏制度的兜底保障,成为不受注目的“夹心层”,并时刻可能滑入社会底层。而这本身又加剧了“洋葱头”社会结构继续沉底的危险。

  往常,中国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平始终提不上去,很多人将之归结为“中国人有很强的储蓄倾向”,后来通过调查,发现是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跑不过CPI乃至GDP的增长速度,是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生活成本,消解了人们消费的欲望。

  尽管在民众一再呼吁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意见》中,政府也试图通过结构调整改变当下收入分配不均的现状,但其中利益盘根错节,博弈复杂,最根本的是缺乏普通民众的声音,这恐怕也使得该意见出台状况不容乐观。其实,抛却初次分配的收入差距问题,倘若政府能在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中,力践“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在诸如税收、医疗、住房、教育方面,能够让渡自己的利益,用财政为民众保障兜底,这恐怕才能从另一个维度改善收入差距日渐拉大的现状。

责编:赵春晓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