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复兴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陈才:市场化改革并非就是涨价

 

CCTV.com  2009年12月04日 09:0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黑龙江晨报  

  如果政府仅仅是撂包袱,放任和纵容企业贪婪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公共利益,改革当然不会成功,因此关键在于政府,在于监管者的态度,在于“有形之手”能否发挥积极作用。

  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关于水务改革的争论异常激烈。浙江省城市水业协会原秘书长洪觉民认为,中国水务市场化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现在到了“供水归公”的时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也指出,城市供排水是公共服务,不管改革怎么发展,政府的公共职能始终不能改变。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先后上调水价。在由此引发的诸多关于水价该不该上涨、为何上涨的讨论,以及为此开出的“药方”中,笔者认为,“供水归公”说可能是最能引起共鸣也最值得辨析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对各类公共事业产品是大包大揽地“独家供应”,其弊端是极其低效,导致公共产品常常短缺。因此在随后的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中,引入社会力量、民间资本甚至外资,就成为解决方案之一。水务市场的改革也遵循了这一路径,时至今日,民资、外资已成为水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外资为例,有统计数据显示,经过几年疯狂的扩张,外资已占据我国一线城市1/3以上的水务市场份额。

  而揆诸现实,却很难说这样的改革是成功的。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水价正以每年约10%的速度上涨,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关于水价上涨的消息此起彼伏,以至于出现“改革就是涨价”的现象。这种“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不成功,甚至越改越乱的例子,在公交、教育、卫生等领域也并不鲜见。在此情况下,一些对市场化改革持坚定支持态度的专家也开始呼吁,应停止公共事业的市场化改革。

  其实不难理解,城市公共事业本质姓“公”,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应具有普惠、价廉的福利性质。而市场化改革后,私人企业为片面追求经营利润,根本不顾公共事业的基本功能和社会效益,经营管理上出现了很多严重问题(如赤峰自来水污染事件),这实际上与当初的改制目标背道而驰。

  但笔者依然认为,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本身并没有错。市场化不是万能的,但不市场化是万万不能的,谁也不想回到计划经济时代,况且政府也不可能继续大包大揽。问题在于改革的路径,以及政府在其中是否承担起了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果政府仅仅是撂包袱,放任和纵容企业贪婪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公共利益,改革当然不会成功,因此关键在于政府,在于监管者的态度,在于“有形之手”能否发挥积极作用。

  学者秋风最近撰文认为,煤矿国有化未必能减少矿难。该文令人信服地指出,过去若干年来,中国煤矿事故频发的根源就在于监管失灵;矿难与煤矿企业的规模及所有制形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国有化并不必然能减少煤矿生产事故发生。同理,“供水归公”就能遏制疯狂涨价吗?答案也许并不那么让人乐观。

责编:赵春晓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