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复兴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刘敏:砷超标事件需要彻底的真相

 

CCTV.com  2009年12月03日 10:2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长江日报  

  11月27日,海口市工商局将涉嫌总砷含量超标的3种抽检产品备份送往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复检,12月1日复检结果显示,农夫山泉和统一企业的3种抽检产品全部合格。

  仅仅一周左右时间,一起事关公共食品安全、震动中国饮料行业的事件,便发生了颠覆性的转折。复检合格的结果,并没有让事件变得简单明晰,反而愈发扑朔迷离。

  初检超标的机构是海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测技术中心,复检合格的机构是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所综合检测中心,两家机构都具有国家资质认定,技术能力也应值得人们信赖,而且检测的都是同样的产品样本。按照常理判断,同一种饮料产品样本,假如基于同样的标准,不太可能出现巨大反差。

  除非要么是总有一次检测出现了污染、操作失误、机械故障等影响结果的突发因素,要么就是初检饮料中存在某种造成砷超标的化学物质,隔若干时日,这种物质就不再起作用,就像我们在一些侦探片中看到的那样。因此,产品抽检的所有工作程序和相关记录,应该公之于众,接受公众和专业人士的检验,让结果的反差得到一种技术上的合理解释。

  抛开检测技术上的问题,这起事件仍有不少谜团有待解开。根据国家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规定,工商部门应在收到检验结果的5个工作日内,将结果通知被检验人,被检验者有异议时,可以申请复检。但从公开报道看,海口市工商局并没有遵循这一规定。另外,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发布的规定,此类信息发布的职权在国家卫生部以及省级卫生部门,海口市工商局单方面发布信息,也不符合相关法规规定。

  食品安全关系到公共利益,这类规定和法规的存在,一方面是确保食品安全管理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是通过程序建立秩序,从而规范权力运行,确定权力边界。海口市工商局在不符合相关程序的情况下,向媒体发布信息并要求产品撤柜,这可以被解释为急公众之所急,维护公共利益之心可鉴。但规则和程序上的不规范却留下令人猜测和质疑的空间。事实上,地方保护主义、恶性竞争等猜测与事件一直相伴而行。

  止息猜测,还原真相的最好办法就是公开透明。同样的抽检产品为什么前后有如此差异?这一周内发生了什么?海口有关部门为什么有那么多明显的“失误”?我们希望,第一,海口有关部门做到信息公开,对那么多谜团作出正面回应。第二,启动调查程序,像最近的打赌球一样予以彻底的调查,包括行政部门调查以及媒体的调查。

  自问题奶粉、问题水饺等食品安全事件之后,中国食品工业形象一直处于国际国内舆论的风口浪尖,个中敏感性各方均有清楚认识。但敏感不是让问题消遁或者不了了之的理由。

  前后不一致的检测结果,必有一方存在问题。目前问题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前次检测不准确,后次检测准确。那么海口方面的检测为什么会出错,是技术失误或是另有内幕?如果是技术失误则需要检视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水平;如果是另有内幕,则有必要反思企业的生存环境和权力的运行边界。

  另有一种可能是前次检测准确,后次不准确。循此推断,人们自会追问,是企业生产确有问题还是有人投毒,相关方面为什么要进行掩盖。

  我们无法在此判断企业与行政部门谁是谁非,但公众健康和企业市场环境均事关重大,此一事件需要一个彻底的真相。

责编:赵春晓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