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人民网》报道了国内哲学界权威学术期刊《哲学研究》今年第4期刊登了署名“陆杰荣、杨伦”的文章《何谓“理论”?》,其中陆杰荣系辽宁大学副校长,杨伦为北师大在读博士。而该文涉嫌抄袭自云南大学讲师王凌云多年前的一篇讲稿《什么是理论(Theory)?》。因为据王凌云表示,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何谓“理论”?》至少有80%内容原封不动复制了王凌云的文章。80%的“原封不动”,当然是“高规格”的抄袭之作了。可这只是王的一面之词,事实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同一日的《新华网》作出了回应:记者从辽宁大学了解到,该校副校长陆杰荣及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杨伦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抄袭一事已被确认基本属实。但学校方面表示,抄袭系杨伦一人所为,陆杰荣署名仅为帮助学生的论文得以发表,非直接责任人。事件的有关细节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抄袭从来有,今日特别多。而且从传统的无名之辈抄袭名人名家发展到如今的经常是专家名人教授抄袭无名之辈,真是让人感慨不已。传统的无名之辈抄袭名家之作而得以发表,虽然暴露出编辑审稿不严,至少同时还说明杂志社还是重文的。如今专家名人教授们去抄袭无名小辈的作品,那抄袭的作品却能够在权威杂志上堂而皇之地发表,那就说明编辑如今要做的事不是审稿,而是审人:如果没有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副校长的金字招牌,那篇从网上下载来的《何谓“理论”?》就不可能在权威的《哲学研究》上发表,只是,当它不管三七二十一发表了陆副校长抄袭来的《何谓“理论”?》、让许多并不了解这本杂志的人都知道它的大名之后,它的权威性是否会大打折扣?
如今不断爆出的抄袭,常常又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前不久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湛匀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及其跨国投资战略》阶段性成果之一、发表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的《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显示性指标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二、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四因素模型视角下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研究》被通报是抄袭之作后,陈副院长马上指出,抄袭之事乃是自己的研究生干的,自己不是“直接责任人”,只是把关不严而已。跟这次陆副校长作为第一作者的抄袭之事如出一辙,一南一北,何其相似!不过它可以告诉我们,如今在大学里,那些导师们的确都是过着“老板”的生活,自己的学生常常都是他们免费的长工,即便是学生的自己的作品或研究成果,那功劳首先还是要归于“老板”,要署名也只能位列屁股后面;只是一旦出了事,则学生又必须一马当先、“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替“老板”承担“直接责任”。
名家抄袭事件不断发生,以及其后的所作所为,决不仅仅是一个学术腐败所能解释的,它更让我们看到,今天一些所谓的精英们一方面是既有名又有财,却无才更无德,而这些人又恰恰占据了话语权的制高点,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可惜他们的影响以负面居多,这是特别可悲之处,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对社会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链接:
责编:任钊奇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