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社区 > 复兴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唐宋:要杜绝官员在侥幸中贪婪

 

CCTV.com  2009年06月08日 10:5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京华时报  

  又一名贪官“落马”。被称为“卖官书记”的周光全,在任职安徽巢湖市委书记的57个月里,80多次受贿达300多万元。36名行贿人中近20名是想让他提携的下属官员,送的礼少则2000元,多则数万元,他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在庭审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贪污受贿的过程中,周光全的警惕性特别强,他根据纪检机关查办案件的风声采取不同的行动,风声一紧忙退钱,风头一过又收钱。

  在贪婪中恐惧,在侥幸中贪婪——反反复复地受贿、退贿、再受贿,反映出一些腐败官员如履薄冰又暗存侥幸的心态。

  如履薄冰,是因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乱伸手”的官员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200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件3万多件4万多人,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87人,其中厅局级181人、省部级4人。贪官锒铛入狱,震慑了一些想以权谋私的官员。

  可是,也有一些贪官心存侥幸。由于我国的监督体系还不够健全,让不少贪官认为,“翻船”的风险不高,犯事儿的“概率”不大。有的贪官像周光全那样,认为只要给送礼的人办成事,就不会有人举报;有的贪官认为,在检察机关立案前,把赃款退掉就会没事儿;还有的贪官认为,出事儿的官员都是“点儿背”,小心一点,就不会查到自己头上。

  应该说,贪官心存侥幸也有自己的道理。其一,相对于官员总数来说,被查处的贪官是极少数,不排除有一些官员虽然贪污了,但依然“潜伏”着,没有被发现,没有受惩处。其二,虽然我国对干部的监督渠道非常多,但对于位高权重的“一把手”来说,党内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等途径都属于“软监督”,容易流于形式。其三,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贪官的反侦查能力也有所提高,有的贪官很会“装穷”,很会表演,蒙蔽了监察机关和群众的眼睛。

  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山东省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曾说:“干部做到我这个程度就没有监督了。” 周光全的案例也一样,不论是下级官员的提拔任用,还是大的工程项目,最终都是周光全说了算。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有效监督,容易贪污腐败。

  要遏制“一把手”的贪污冲动,首先,要完善决策机制,充分发扬民主,不能搞“一言堂”,不能“一群人民主、一个人集中”,让民主集中制流于形式。其次,要健全监督机制,加大对财权、物权集中的关键部门、主要领导的监督力度,不能“官越大,受到的监督越少”。第三,要加大对贪腐官员的查处和打击力度,让官员不能贪、不敢贪,让官员无法心存侥幸。

责编:唐样样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