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社区 > 复兴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端午不申遗,也得吃粽子

 

CCTV.com  2009年05月28日 08:55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西安晚报  

  继4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5月26日,记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相关报道见6版)

  继去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假日后,端午节申遗,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尽管相关专家强调“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具有“共享性”,中国端午节申遗成功把握较大,但看到这样的新闻时,相信很多人的感觉还是五味杂陈。但事实证明,这些五味杂陈之感,并没有阻碍我们端午申遗的步伐。此次湖北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端午节申遗表,体现的正是这种文化包容与自信的心态。

  从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的视角审视,我们发现,此次端午申遗的成功与否,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原因很简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传统节日成功申遗,便能万事大吉的。如果传统节日沦落为没有内涵的节日,那么,其承载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会随着整体氛围的淡化,呈现“精气神”支撑的萎靡。近年来不少人担忧端午节简单为粽子节、中秋节沦落为月饼节,便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让我们欣喜的是,此次端午申遗的目的,已将这些问题考虑在内。对各种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进行系统的挖掘和梳理,无疑是为传承与发扬端午理应承载的传统文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以端午申遗等大规模、有组织的文化行动为契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若能形成良性的示范效应,那么,传统节日渐趋萎缩的现象,应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

  当然,此次端午申遗,如何突破三省四地的地域特征,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形成政策措施支持、文化环境支撑、媒体积极引导、全民热情参与的氛围,是端午申遗成功后,摆在相关方面的一道问题。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必然要纳入到当今大众文化的整体发展环境中,才能有效实现嫁接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端午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不过是整体文化变革发展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如何将常态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迫切感与责任意识,深楔到各级各地发展的惯性思维中,考验着相关方面的能力与智慧。 (李记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让传统节日文化活起来

  又是粽叶飘香时节。今年端午节期间,除了吃粽子外,各地有关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开始多起来,端午节不再给人就是“粽子节”的印象。

  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亮丽明珠,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西方文化传播,端午节等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文化色彩变淡,吃喝似乎成了不少节日的主要特征。端午节除了一缕粽子的清香外,很多人对插艾叶、佩香囊、拴五彩绳等民俗知之甚少,原本丰富多彩的节日失去了文化魅力,公众参与兴趣越来越淡。每逢传统佳节,如何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成为一些社会团体、文化学者探讨不休的话题。

  虽然国家已把包括端午节在内的四大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假日范畴,但要让传统节日吸引百姓积极参与,要有一个节日文化普及过程,还必须充分赋予其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让传统节日显示其质朴、美好的一面。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各有关方面的推动下,一些曾被遗忘的承载着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活动重新在一些地方活跃起来。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也从过去靠政府推动发展到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部由百姓演奏的恢弘乐章。当人们用各自传统或现代的方式演绎传统节日的精彩时,传统文化必然会既有形又有神地活起来。罗博 张钦(新华社记者)(原标题:端午申遗 文化自信还需传承发扬)

  相关链接:

 

                                                                   

           

责编:唐样样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