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农行李群借款这个离奇的案件背后,疑点重重。记者在阜阳展开多日的调查,期待能找出答案。由李群借款案所牵出的窝案仍待有关部门一一调查,阜阳当地一位官员私下里对记者表示,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关注投向这类涉嫌腐败的事情,“只有把这些滋生腐败的土壤真正炒焦了,阜阳才能长出茁壮的新芽来”。(5月27日《广州日报》)
我的记忆里,震惊全国的阜阳中院腐败窝案只是刚刚不久的事情,王怀忠、王昭耀腐败窝案也并不遥远,今天阜阳又现窝案端倪,难不成,真的如当地官员所说,阜阳有“滋生腐败的土壤”?
阜阳李群案曝光后,某官方网站编辑曾发表题为《“阜阳多事”根在当地吏治腐败》的评论,认为“阜阳多事”绝非偶然,在阜阳,民间早有“阜阳没有共产党”的顺口溜。而事实上,党的组织干部原则在阜阳辖下,也的确遭到长期的破坏和架空。但不知何故,此评论很快即被删除。评论被删除,让我们的想象变得更丰富——阜阳的有些问题决不那么简单,此水之浑与深,某些背景之硬,恐怕不是媒体能够轻易“找出答案”的。
2007年1月,震惊全国的阜阳中院腐败窝案判决、三任院长入狱,然而曾向窝案主角行贿15次的界首法院院长何涛,不但毫发无损,居然在窝案判决半月后获得连任,而且是何涛的行贿事实早就成反面教材、被编入安徽省政法委编撰的《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一书之后的再次连任。如出一辙的还有当时的颍上法院院长等,涉及买官卖官被牵出的干部多达八九百人,其中副处级以上干部200多人。迫于舆论,阜阳摘了两位“买来的法院院长”的官帽,但更多有买官污点的官员却官帽照戴,而且既不追究何涛、李松涛行贿的法律责任,也未见有人因买官者带病连任的问题被问责。
很难想象,一大批官员带病履职的阜阳官场会是健康的,更难想象,对买官上岗、连任都能睁一眼闭一眼的组织体系里,“原则”会有什么分量。这种情况下,腐败窝案接二连三也就不奇怪。奇怪的是,阜阳那里有些东西好像很强势——不管是连续爆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府责任,还是干部监管失职责任,比如颍泉区建“白宫”,原区委书记在上级眼皮底下大搞家族势力、一手遮天等等,以及“舆论妖魔化阜阳”,都没给阜阳带去太大的麻烦。所以说阜阳有些东西很强势。强势情境下,记者期待“找出答案”也好,“一一调查”阜阳窝案也好,只怕不那么简单。除非,那片土壤能被“真正炒焦”。
相关链接:
[校园暴力演变为公共事件] [啸聚网络狂潮]
[与股民何干] [中石油如此分红与掠夺无异]
|
责编:张托雅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