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风度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吴江:惠及灾区的“地震经济”越繁荣越好

 

CCTV.com  2009年04月30日 17:5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不管广大国人心理上能否承受,地震都正在无可避免地成为映秀的一张“旅游名片”。游客绝大多数都是四川本地人,其中以成都人居多,也不乏外省人。村民老马坦言,对眼前的这番景象感到情绪复杂,他说他理解游客,可仍对平静生活被打扰的现状很不适应。(《广州日报》4月30日)
 
    对于国人来说,“5.12地震”无疑是个惨痛的记忆,尽管已经过去了接近一年的时间,但地震所造成的伤痛却还远远没有愈合。逝者仍需祭奠和告慰,生者也同样需要心理的疏导与救赎。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地震灾区仍百废待兴,灾区居民依旧亟需身心疗治的背景下,把地震灾区作为旅游热点,把地震作为灾区的一张“旅游名片”,让灾区和灾民带着累累伤痕去迎来送往一批批欢声笑语的游客,不仅不合时宜,简直是对灾区和灾民的不敬。
 
  不过,假如认为“地震旅游”是在灾区和灾民尚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并就此对灾区日渐成形的“地震经济”说不,其实未必就更有道德和更具正义感。事实上,真要关注灾区、关爱灾区民众的话,其实首先应该关注他们的基本生存。尽管国家有相应的救助计划,但是,家园被毁、财产尽失的窘境其实并未完全得到改观,如何生存和发展,也依旧是灾区民众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此时此刻,“地震经济”倒不失为灾区居民走出经济困境,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最佳途径,假如无视这一客观存在的需求,甚至视“地震经济”为禁区的话,倒是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此外,川藏地区的很多景点,其实都或多或少与地震有关,成都前往九寨沟途中的叠溪海子,其实就是1933年叠溪大地震所造成的堰塞湖,假如“地震旅游”是禁区的话,岂不是这些著名景点都应该关门谢客?至于认为地震经济的游客必然欢歌笑语,也不免是误读与偏见。对于不辞旅途艰辛劳顿赶赴地震灾区的游客而言,他们此行或许有观光的目的,但是,笔者更愿意相信这些赶赴灾区的游客是怀有一颗敬畏和仁爱之心的,他们应该能体恤灾区民众的心情,并小心防范不在有意无意之中对灾区民众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某种程度上,对于灾区民众而言,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对灾区怀有敬畏之心的游客接触,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心理疗伤。
 
  一言以蔽之,想当然的给“灾难经济”披上道德外衣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和意识。“地震旅游”本不必是禁区,假如“地震经济”的繁荣能够改善灾区民众的生活,让灾区尽快走出困境的话,这样的“地震经济”倒是不妨多多益善。

声明:本文为央视网“风度评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王华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