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风度评论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胡艺:千人高考无门背后的教育公平困境

 

CCTV.com  2009年04月21日 17: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日前,上海市上千名考生因为居住证到期且不能续签而无法参加今年的中考、高考。上海市教委年初发现一些考生的居住证是由上海市人事局相关人员与某些中介机构联合作假造成的。但对于居住证没有做假的考生该怎么办,上海市教委和人事部门还在相互推托责任。(4月21日新华网)

    为了保护本地考生利益,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把居住证造假者列入续签“黑名单”本可理解,但是如果因查出某些考生的假居住证是因为家长的档案在原单位,就“一刀切”冻结所有档案在原单位家长的居住证续签手续,显然难以令人信服。眼看高考报名即将截止,考生报考无门,根本没有心思复习备考。这不仅对居住证未造假的考生不公平,也有损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

    高考无门并非上海一地独有的风景,这种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发生过。化解一起两起高考无门的尴尬,或许相对容易,但是,面对更多高考无门的尴尬,该如何破解呢?对此,有人批评户籍制度限制了公民的高考权利。应该说,户籍樊篱确实应该拆除了。但是我认为,在高考权利的问题上,户籍限制并非问题的根本。有消息说,十余省市已经或正在取消城乡户籍差别。但这主要说的是城乡二元制的差别,户口地域差异与户口附加值并没有根本改变。在招生总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多一名外地考生在上海参加高考,就意味着上海考生多了一个竞争对手,这对上海考生相对不公。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有关教育公平的话题。虽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相对公平还是有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外地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对当地学生不公平。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招生体制公平合理了,孩子到哪里参加高考都一样了,谁还会刻意办假居住证,搞高考移民,哪个地方又会拒绝孩子高考呢?考生高考权利之所以游离在制度之外,既不能怪家长造假居住证,也不能把板子都打在户籍制度上。不公平的教育体制、招生体制才是问题的根源。

    由于多种原因,各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生源数量与高等教育资源不对称的情况客观存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做好宏观调控,公平分配资源。但事实上,现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并不能体现公平。由于招生体制画地为牢,许多全国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高居不下,高等教育资源稀少地方的学生很难挤进高等教育资源丰厚的地方。 

    不少有识之士进言献策,呼吁改革高考招生指标分配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先行一步,率先建立了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的制度。虽然改革措施还存在瑕疵,但在招生体制不公平的大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令人遗憾的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热气并没有融化招生地域差异的坚冰,目前没有第二所名校跟进。以地域为界限的差别化招生制度越来越成了教育公平的绊脚石。它继续“合理存在”下去显得不合时宜,如何作出调整,使招生体制趋向公平合理,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

声明:本文为央视网“风度评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编:王华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