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颖
对处理像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这类问题,做减法比做加法容易得多。前者只需一纸禁令,大门一锁,就万事大吉。但从“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的角度来看,更需要多做“加法”。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历时半年对北京41所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进行调查和进访后,于日前公布的《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市民办流动人口学校存在办学条件简陋、半数无办学资格、教师流动性大权益得不到保障、七成学生在学校感到很不开心等,情况并不乐观。(2月23日《法制日报》)
这份调查报告所显示的问题,其实是早已广泛存在于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中,可以说已是此类学校躲不去也擦不掉的胎记。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比较集中地显示出民办流动人口学校因政治、经济、环境和历史沉积等客观条件限制的尴尬处境。它既可以像医疗报告单,向有关部门提供诊治的实际情况,让他们更清晰地对症下药改善和治疗;也可以作为一种证据,让有关部门以此作为清理依据。但从“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的角度来看,多数人乐见的还是前者。
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问题,其实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子问题。它的重要性和意义,没必要在这里浪费笔墨,相信多数人都是明白的。但涉及具体操作层面,如公办学校的借读手续和费用、民办学校的开办标准以及对不符合办学标准的“黑”学校,是一撤了之,还是想办法扶持培养并最终使其变为合格,倒是值得评说的。
众所周知,对处理像民办流动人口子女学校这类问题,做减法比做加法容易得多。前者只需一纸禁令,大门一锁,就万事大吉。当然,这是在不算进对社会和谐度损伤成本的情况下。而后者,则需要做大量的繁琐具体甚至麻烦的工作,比如办学资质,就涉及校舍、器材、师资等具体问题,如果硬件不合格,办学资质肯定无从谈起,而在没有把握拿到办学资质前,谁又有勇气敢花大力气投入资金去搞建设呢。用一个办了多年学的资深老校长的话说:这类学校,重要的是要解决他们不投入面临淘汰,而投入又没有勇气的两难状态。
除此之外,多年来困扰此类民办学校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办学标准问题。由于财力和相关政策所限,多数学校只能租地办学,这就决定了办学人不敢在别人的土地上大兴土木搞建设以达到与城里学校一致的标准。这使得多数同类学校,在非法状态下运行。但相比于外来人口流出地的偏远学校那些危旧的校舍和师资而言,这些学校的硬件和师资还算相对好的,更重要的是,到这里读书,不承担繁杂的手续和过高的学费,而且孩子们不用当留守儿童———这几乎是它们存在的惟一但也是最大的优势。
衷心希望有关部门在执行“扶持一批,审批一批,淘汰一批”治理思路时,扶持力度大一些,审批标准更实际一些,而淘汰的手段更严谨和人文一些。让更多外来人口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并开心地生活,受益的既是他们,也是城市本身。
□曾颖(成都 编辑)
责编:张托雅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